内蒙古民俗文化与翻译
价格 免费
2025.09.01 ~ 2026.01.04
  • 内蒙古工业大学
  • 建议每周学习2小时
  • 37人已参与

第1次开课

开始:2025-09-01

截止:2026-01-04

课程已进行至

6/18周

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6-01-03

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未设置

教学团队

内蒙古工业大学
副教授

课程特色

视频(20)
考试(15)
课程概述
本课程面向群体为汉英翻译方向的本科生、研究生,尤其是从事或未来从事内蒙古民俗文化与翻译、或对民俗文化翻译感兴趣的学者、教师和学生。课程主要目的是探索内蒙古民俗魅力,训练翻译能力,旨在提升修课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养,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多元文化的认同,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体会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,共同守护和传承绚烂的中华文明。
课程介绍

【课程简介】

本课程共5个模块,以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民俗介绍与翻译为主线,涉及课程概念界定、内蒙古地理与历史概况、蒙古族传统衣食住行的习俗、传统娱乐项目与传统礼仪禁忌等内容,同时也涉及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蒙古族的主要区别。不同于蒙古族民俗简介类课程,本课程在介绍文化习俗的同时主要对汉英翻译进行分析,对民族特色的专有名词、文化负载词、术语、汉语四字格与流水句的翻译都有说明,尤其是对如何让英语译实现篇章上的衔接做了扼要总结。对于所有学习者而言,既可以迅速了解内蒙古民俗文化全貌,又可以学习翻译技巧。

 

【课程特色】

内容简明扼要:课程从内蒙古的地理、历史、蒙古族传统衣食住行与娱乐活动、传统礼仪与禁忌等方面简明扼要概述了内蒙古的风土习俗,通过汉英与英汉翻译实例分析民俗文化内容素材的翻译策略与方法。
单元知识目标与内容精准对应: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目标具体而明确,每一个目标与学习内容精准对应,讲—练—测形成闭环模式。
多模态展示民俗文化特征:除了语言翻译之外课程使用图片、图示、视频、音频的手段展示各种民俗文化的特征。

 

【主讲团队】

樊小明: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级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、汉英翻译实践。

 

苏乙拉图: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,曾作为中国外交部借调工作人员,任中国驻非洲尼日利亚大使馆二等秘书,负责领事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、蒙汉英三语翻译实践。

课程目标
  • 知识目标:本课程以 “探索民俗魅力,提升跨文化素养” 为核心,通过精选的中英双语材料,带领学生深入领略内蒙古丰富的民俗文化。课程选用的材料涵盖多个维度,既有描绘那达慕大会上赛马、摔跤等热烈场景的纪实文本,也有讲述蒙古族牧民毡房生活、饮食习俗的散文,还有展现马头琴艺术、长调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。
  • 能力目标:在学习过程中,学生将围绕这些材料开展系统性的翻译练习。从词汇层面的民俗特有词汇互译,到句式层面的复杂表达转换,再到篇章层面的文化内涵传递,逐步掌握跨文化翻译的技巧与策略。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在呈现民俗文化时的差异,学会在翻译中兼顾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,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精准理解内蒙古民俗的精髓。
  • 素养目标:是在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上,增强其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,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能自信地传播内蒙古文化。同时,通过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,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多元文化的认同,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体会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,共同守护和传承绚烂的中华文明。
适合人群
  • 翻译硕士
  • 各专业本科生
评分标准
课程最终成绩由如下内容组成:
1)平时测试占总分30%,成绩是全部测试的平均分,未做记0分;
2)期中/期末考试占总分40%;
3)视频课时占总分30%,观看完全部视频即可获得满分;
本课程成绩60分为合格,成绩预计公布时间为2026-01-03。祝大家都能学有所获~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