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歌曲欣赏
价格 免费
2025.02.10 ~ 2025.06.29
  • 河北师范大学
  • 建议每周学习2小时
  • 457人已参与
课程已结束,不允许加入和购买

第5次开课

开始:2025-02-10

截止:2025-06-29

课程已进行至

20/20周

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5-06-26

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未设置

教学团队
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讲师

课程特色

视频(26)
考试(11)

《The Internationale》

By 刘硕美 06-11 36次浏览

评论《The Internationale》——跨越国界的革命圣歌与理想主义的音乐图腾

作为全球左翼运动的精神旗帜,《The Internationale》自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诞生以来,已超越语言与地域的界限,成为反抗压迫的普世象征。皮埃尔·狄盖特(Pierre Degeyter)谱写的进行曲旋律兼具庄严与激昂,大调音阶的开放性结构赋予其天然的号召力,而“Arise, ye workers from your slumbers”的歌词(爱德华·鲍狄埃原作)则将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直击心灵的战斗檄文。

歌曲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呈现惊人的适应性:苏联版本强化铜管乐以体现国家意志,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吉他改编版则充满悲怆,中文版“起来,饥寒交迫的奴隶”更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基因。这种音乐文本的流动性,使其既能在街头示威中点燃热血,也能在学术研讨会上引发对理想社会的哲思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The Internationale》已被翻译成超过100种语言,是历史上传播*广的政治歌曲。

然而,21世纪的全球化困境为这首歌带来新的拷问:当“无产阶级”定义在数字时代变得模糊时,其阶级叙事的有效性是否正在消解?新自由主义对集体理想的解构,是否使这首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圣歌沦为怀旧符号?

提问: 在当代社会运动日益碎片化(环保、女权、反种族歧视等)的背景下,《The Internationale》所代表的宏大阶级叙事,能否通过音乐形式重构新的全球抗争共识?抑或我们应该期待新的“21世纪国际歌”诞生?

0 回复

  • 还没有回复,赶快添加一个吧!

添加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