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歌曲欣赏
价格 免费
2025.02.10 ~ 2025.06.29
  • 河北师范大学
  • 建议每周学习2小时
  • 457人已参与
课程已结束,不允许加入和购买

第5次开课

开始:2025-02-10

截止:2025-06-29

课程已进行至

20/20周

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5-06-26

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未设置

教学团队
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讲师

课程特色

视频(26)
考试(11)

《Do-re-mi》

By 刘硕美 06-11 39次浏览

评论《Do-re-mi》——音乐启蒙的欢乐颂与跨世纪的教育寓言

作为《音乐之声》(The Sound of Music)中*具感染力的插曲之一,《Do-re-mi》以看似简单的音阶教学为载体,完成了音乐剧史上一次精妙的"教育戏剧化"实践。罗杰斯与汉默斯坦通过将枯燥的音符(Do-Re-Mi-Fa-Sol-La-Ti)转化为具象的诗歌意象(如"a deer, a female deer"),不仅构建了音乐启蒙的经典范式,更暗含了"艺术即生活"的美学理念——玛丽亚用山野间的自然万物教会孩子们认知音乐,恰如歌曲本身用欢快的民谣节奏消解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刻板性。

从音乐结构看,歌曲采用回旋曲式(ABACA),以三拍子为基础律动,钢琴与吉他的跳跃性伴奏与人声的问答式互动形成戏剧张力。歌词中"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, you can sing most anything"的宣言,既是对音乐普世性的礼赞,也隐喻了战后美国对自由创造力的推崇。据统计,该曲在全球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使用率长期位居前三,甚至影响了日本"铃木教学法"等现代音乐教育模式。

然而,这首诞生于1959年的作品在当代面临双重解构:一方面,其西方中心化的音阶体系(大调七声音阶)是否在多元音乐文化的今天显得局限?另一方面,流媒体时代碎片化的音乐消费方式,是否正消解着这种系统性音乐启蒙的价值?

提问: 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21世纪,《Do-re-mi》所代表的"西方音乐基础教学范式"应该如何与非洲节奏、印度拉格等非西方音乐体系对话?当算法推送取代系统性学习时,这类经典音乐教育载体是否仍能保持其社会功能?

0 回复

  • 还没有回复,赶快添加一个吧!

添加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