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歌曲欣赏
价格 免费
2025.02.10 ~ 2025.06.29
  • 河北师范大学
  • 建议每周学习2小时
  • 457人已参与
课程已结束,不允许加入和购买

第5次开课

开始:2025-02-10

截止:2025-06-29

课程已进行至

20/20周

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5-06-26

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未设置

教学团队
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讲师

课程特色

视频(26)
考试(11)

《Hey Jude》

By 刘硕美 05-14 82次浏览

作为披头士乐队(The Beatles)*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《Hey Jude》超越了流行音乐的范畴,成为全球文化记忆的一部分。这首歌由保罗·麦卡特尼创作,*初是为了安慰约翰·列侬的儿子朱利安(Julian)在父母离婚时的低落情绪,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个人故事的框架。

从音乐性上看,《Hey Jude》的结构极具匠心。开篇的钢琴伴奏简洁而温暖,麦卡特尼的嗓音充满抚慰的力量,而随着歌曲推进,逐渐加入的鼓点、贝斯和管弦乐层次丰富却不显冗杂。*令人难忘的是长达四分钟的“Na-na-na”合唱尾声,这一看似简单的重复段落却具有惊人的感染力,使听众不自觉地跟随哼唱,形成一种近乎仪式化的集体共鸣。据统计,这首歌在1968年发布后迅速登顶多国排行榜,并成为乐队在美国市场*成功的单曲之一,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唱和翻唱。

歌词方面,“Hey Jude, don’t make it bad /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”既是对个体的温柔劝慰,也隐含着对普遍困境的乐观态度。这种模糊具体叙事、拥抱普世情感的表达方式,使《Hey Jude》成为人们在低谷时的精神慰藉,无论是个人挫折还是社会动荡时期(如疫情隔离期间的自发合唱),它都能唤起希望与团结的力量。

然而,这首歌的广泛传播也带来某种“符号化”现象——许多人熟悉它的旋律,却未必了解其创作背景或深层情感。这种“去语境化”的接受方式,是否削弱了作品原本的真诚性?

问题: 在社交媒体时代,《Hey Jude》这类具有强烈情感号召力的经典歌曲,是否更容易被简化为“情绪标签”或“背景音乐”,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叙事深度?还是说,它的持久流行恰恰证明了真正伟大的音乐能够超越具体语境,在不同时代找到新的意义?

0 回复

  • 还没有回复,赶快添加一个吧!

添加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