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歌曲欣赏
价格 免费
2025.02.10 ~ 2025.06.29
  • 河北师范大学
  • 建议每周学习2小时
  • 457人已参与
课程已结束,不允许加入和购买

第5次开课

开始:2025-02-10

截止:2025-06-29

课程已进行至

20/20周

成绩预发布时间 2025-06-26

期末考试截止时间 未设置

教学团队
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副教授
河北师范大学
讲师

课程特色

视频(26)
考试(11)

《Auld Lang Syne》

By 刘硕美 05-14 60次浏览

《Auld Lang Syne》(《友谊地久天长》)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的经典民谣,源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·彭斯(Robert Burns)18世纪的整理与改编,但其旋律与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却超越了时代与地域。这首歌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唱,尤其是在新年倒计时、毕业典礼或告别时刻,成为象征结束与开始的永恒背景音。

从音乐结构上看,其五声音阶的运用赋予它朴素而悠远的感染力,简单的旋律易于传唱,却也因重复的乐句而加深记忆。歌词以苏格兰方言写成,追问“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?”(旧日的朋友怎能遗忘?),既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。这种矛盾的情感张力——既感伤离别,又期待重逢——使它在不同文化中均能引发共鸣。据统计,该曲在全球至少被录制过数千个版本,从爵士乐手路易斯·阿姆斯特朗到流行歌手玛丽亚·凯莉,每位演绎者都赋予它独特的时代印记。

然而,这首歌的广泛传播也带来某种“仪式化”的疏离——许多人能哼唱旋律,却未必理解歌词的深意。它从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民歌,演变为集体仪式的背景音乐,这一转变是否削弱了它原本的情感重量?

问题:在当代社会,《Auld Lang Syne》更多被视为一种“氛围音乐”而非深刻的情感表达,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空洞化?还是说,它的普适性恰恰证明了其超越语言的情感力量?

0 回复

  • 还没有回复,赶快添加一个吧!

添加回复